突破能源困境:台灣如何迎戰2050淨零碳排目標?

文:陳志豪

台灣自然資源有限,能源長期仰賴進口,能源自給率僅約 3%,但在全球氣候變遷與低碳轉型的趨勢下,政府仍積極推動綠能發展與產業減碳,以達成 2050 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值得肯定。然而,台灣綠能發展目前以太陽光電和離岸風電為主,其中太陽光電在台灣是最成熟的綠能,雖然具有成本、設置門檻較低的優勢,但發電量受日照時間影響,無法全天穩定供應,且逐漸面臨大面積土地取得不易、需與農業用地競爭等問題。離岸風電則是台灣發展潛力最大的綠能,具有發電量大優勢,但仍需克服海上施工、海洋生態及漁民捕漁權等挑戰,且與太陽光電類似,離岸風電受季節風場影響發電量,亦無法穩定供應。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綠能選項為綠氫,也就是用綠能發電產生出的氫氣。氫氣具有高能量密度、低污染、儲存形式多樣等優點,主要用來取代高排碳化石燃料,可惜氫能技術仍在研究開發階段,從氫氣的製造、運輸到儲存、使用,都還有安全及成本上的挑戰需要克服。以台灣為例,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還無法滿足製造綠氫的需求,必須從國外進口,使得氫能源的供應鏈變得複雜受制於國際局勢。目前國內主要生產以化石燃料為能源的灰氫,運儲方式則以進口高壓槽車運送氣態氫為主,尚無地下氫氣運輸管路與大型定置型液態儲槽,因此在氫能技術未成熟到位下,仍要花費數十年研發才能完全導入以取代高排碳化石燃料。

台灣產業的碳排放主要來自工業部門,其中以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為主,這些產業的生產過程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使用綠能來減碳,將面臨下列困境:

  1. 成本高昂:太陽能、風電等設備的建置成本高昂,這些措施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企業面臨與國際同業之間競爭成本壓力,因而墊高生產成本失去市場競爭力。
  2. 技術限制:目前生產綠氫的技術尚未成熟、無法大規模應用,且現有設備無法直接應用氫能,需投入大量資源待技術開發成熟後才有辦法進行商業化應用。
  3. 供應不穩:太陽能、風電等再生能源受天氣條件影響供應,供應不穩定將導致產業無法穩定生產,若要供應穩定則需設置儲能設備,但儲能設備仍受限於技術限制,尚無有效的儲能。
  4. 政策配套:缺少相對應的補助及激勵措施,將使產業投入低碳製程技術發展時,承擔過高風險。

減碳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應採循序漸進手段,以達淨零碳排目標。政府先制定具體、可行的2050淨零排碳路線圖,企業依據國家政策、競爭對手動態及可行技術等規劃公司減碳路徑圖,每年設定目標,將有限資金投入節能減碳及發展綠能來降低碳排量。

徵收碳費無可避免會造成企業資金的排擠效應,減少能夠投入節能減碳和發展綠能的預算。課徵碳費應兼顧國內情勢及國際競爭壓力,否則國內企業勢必將碳費部分成本轉移到商品價格,將造成物價上漲,加劇通膨危機。國際競爭方面,競爭對手如無碳費成本或僅需承受較低的碳成本,將面臨不公平競爭,甚至國內產品出口至歐美面臨進口國收取碳稅情形,重複徵收碳成本將喪失市場競爭力,最後被迫減產甚或解雇員工,而引發可能的社會問題。

減碳是件難度愈來愈高的工程,過程中伴隨有許多風險及挑戰必須克服,產業或企業都必須投入極大的資金進行技術研發、資源找尋及設備投資。因應全球碳定期趨勢,以及各國陸續課徵碳稅,政府採行的碳費課徵制度,除了要盡快接軌國際,避免國內企業被重複課稅,以及制訂碳關稅制度避免高碳排產品進口排擠國內企業,也應該將收取碳費的資金引導及補助企業投資開發新綠色製程取代高排碳製程,逐年按照設定標的降低排碳量,才能在兼顧環保的同時,讓產業邁向低碳發展,逐步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

責任編輯:蕭汎如
核稿編輯:翁世航

原始新聞來源 突破能源困境:台灣如何迎戰2050淨零碳排目標? 關鍵評論The News Len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